5月5日,襄阳房地产信息网、《魅力襄阳》杂志社记者参加了由襄阳日报传媒集团、襄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发起的“全媒体记者(大咖)陪你看襄阳走进尧治河”活动。短短两天,参观者就被尧治河人的情怀深深打动。
图为参与活动的记者(大咖)合影 付昌安摄
谁能想到,这个地方在1988年“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全村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高山极贫村。
而30年后的今天,尧治河成为保康县“首富村”,跻身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山区第一村”。
从高山极贫村到“中国山区第一村”的跨越,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振。在这一部波澜壮阔的跨越史中,朴实执着、坚守初心的情怀,是人们最不能被忘怀的。
自然情怀:守护生态环境 “制天命而用之”
处处山清水秀,一路鸟语花香,徜徉醉氧之中,如登仙境之上。在风光秀美的山岭之中,红白相间的洋房别墅十分惹眼,这就是令人欣羡的尧治河村。
“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这是同行记者发出最多的一句赞叹。的确,与陶渊明笔下的古代桃花源不同,尧治河创造出的现代“桃花源”,以现代旅游产业为发展方向之一,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体系。
图为风景秀美的尧治河老龙洞景点入口
在参观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居所时,记者们被门口一个特殊的“福”字吸引住了。它是由一株小树组成的,苍翠的枝叶袅娜多姿,呈现出一派生态和谐的气息。是的,只有保护好花草树木们组成的生态系统,才能让尧治河人民永享福气。
图为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居所门口前的“福”字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就是尧治河人坚守的生态保护情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发之初,尧治河人就确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开发磷矿资源的时候,尧治河人对开采后的矿区采用了两种后续措施:一方面可以把矿洞做成旅游项目,实现资源二次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植树造林,确保开发区保持绿水青山的生态样貌。
坚守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让尧治河人保护了青山绿水,同时还创造出链条式综合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最大化效益。“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尧治河人的口号淳朴而充满智慧。近年来,尧治河累计投资4亿元,恢复矿山植被2600多亩,退耕还林1800多亩,人工造林7700多亩,让红白相间的别墅群,与绿水青山共存。
就这样,尧治河人以三十年峥嵘岁月,换来了现代“桃花源”发展图景。三十年来,在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之时,尧治河人总是优先考虑生态保护。
图为与周边生态协调共存的尧治河矿业加工场地
“曾有人劝我,把某某山炸掉修大路吧!那样交通会更加方便,来尧治河旅游的人会更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回忆起当年尧治河的开发历程,孙开林表示,尧治河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还是生态环境。如果炸山修路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那么尧治河人坚决不要这样的经济效益。
在一些人看来,情怀与利益是冲突的。但在尧治河人看来,恰恰是精神信念构建的情怀,才有能力成就真正的经济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最终还要拿发展经济所得利益去修复生态环境。这样看来,对大自然的保护情怀,反而是让尧治河人具备了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人文情怀:人人奋进、艰苦创业 共谋集体经济新征程
自然情怀让尧治河实现了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人文情怀则是尧治河共同富裕的灵魂所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谓三十年来尧治河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
在谈起尧治河三十年发展与治理思路时,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如果当年把尧治河搞成民营的,我不是几千万元家产的问题,至少也是上十亿元的富翁,但村民不可能个个都能像现在这么富足。”孙开林坚定地相信,只有持续发展集体经济,才能让尧治河人实现共同富裕。
因为要发展集体经济,孙开林创立了尧治河独有的股份制体系:村里所有人必须全部入股,钱不够的其他人帮忙凑足,钱多的也不能一家独大,确立了村民入股资金的上下限,将开发经营大权紧紧握在尧治河所有人民手里。也正是这样的股份制体系,让尧治河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在通往尧治河游客接待中心的尧帝神峡中,有一座只有27米高的大坝。尽管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尧治河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精神的最好映照。在1996年大坝建成之前,尧治河人饱尝水患之苦,为了不让肆虐山洪破坏自己的家园,尧治河人在村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硬是靠着肩挑背扛,把筑坝用的几百吨材料运到山腰,在那里毅然决然修起了水库。
图为尧治河人引以为傲的尧治河水库大坝 来源:尧治河村门户网站
“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当第一次筑坝被山洪摧毁时,孙开林用这样的话去激励全村男女老少。就是依靠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一年奋战,大坝终于建成。
建成大坝之后,尧治河人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依托大坝在河流下游建成水电站。在确立水电站的开发利用战略上,孙开林提出开放办电、先易后难、梯级开发、引股上山,让尧治河村家家户户成为电站股东,有钱的用钱入股,没钱的用力气入股。就这样,尧治河人不仅消除了水患,还利用河流能量创建起水电产业。正是集体经济发展道路,让尧治河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尊重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让穷山恶水转变成金山银水。
图为尧治河的大自然溶洞奇景——老龙洞
在旅游资源发展战略方面,尧治河人也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在回答襄阳房地产信息网、《魅力襄阳》杂志社记者相关问题时,孙开林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尧帝神峡旅游景点,到明年五一的时候,再到尧治河,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秀美的自然风光,还会听到更加丰富传奇的尧帝故事,进一步体验到尧文化、自然山林与现代养生紧密结合的尧治河旅游。”
图为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中的雕像群体——祖孙三代在农田劳作
由此可见,以旅游度假产业为龙头,尧治河人已经开启发展集体经济的新征程。尧治河正在整合现有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发掘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这在近期的旅游规划建设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先后建成的3个国家4A级景区和尧帝神峡、中国磷矿博物馆、地质公园、老龙宫等四大核心景点,正是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为一体,为游客带来更具魅力的旅游体验。不久的未来,尧治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典范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随着尧治河这个名字越来越被世人熟知,尧治河经验、尧治河开发模式也成为不少人谈及的话题。对此,有人说,尧治河的经验不可复制,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他地方要想复制就需要有这样的资源。
在回应这一论断时,孙开林朴实坚毅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在保康县,像尧治河这样有着磷矿资源的村有30多个,其中10个村的资源比尧治河还多;至于这样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些村里面最富裕、最和谐的却是我们尧治河。这能说开发创业缺资源吗?再说当年尧治河开发创业的时候,又可以复制谁的经验呢?”
图为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正在答记者问 来源:尧治河村门户网站
孙开林的这两句反问可谓掷地有声,的确,在优秀的开发创业者眼里,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回到三十年前,也许尧治河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穷山恶水罢了,而像孙开林一样的尧治河人,却凭借着抓好环保、艰苦创业、共同富裕的大情怀,精诚团结,砥砺奋进,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山区幸福村。未来,尧治河还将激流勇进,流淌出更加雄壮辉煌的华丽乐章!
编辑者:秦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