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襄阳深化改革 提升效能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2022-04-02 11:33
897

 

【襄阳政府网消息】3月30日上午,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营商环境2021评价成果整体情况和标杆城市经验措施。会议宣布,襄阳等5个城市获得2021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称号。

这不是襄阳第一次获此殊荣。2021年6月,襄阳市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优秀”等次,同时被评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常抓不懈,实现“放管服”改革提质增效,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奏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提升效能,优化服务——当好“店小二”,跑出“加速度”

从接触洽谈到快速敲定再到项目签约,仅用96天;从前期土地平整到项目如期完工,只用时34天,其中施工时间压缩为20天;签约仅33天、土地摘牌刚2天,就实现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批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五证同发”……

在襄阳高新区,比亚迪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对“襄阳速度”感受颇深。

“多位市领导6次带队到比亚迪集团通宵达旦协商,襄阳当地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春节期间也没休息,推动项目建设。”比亚迪集团总裁办公室行政总监徐磊表示,襄阳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高效推动项目落实,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

务实高效的发展环境背后,是襄阳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一减再减”,实行同一阶段多个事项“一体化”推进。

项目拿地前,针对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地震安全、环境影响、文物保护、地质灾害危险性、矿产压覆、气象影响、节能等9个必须在项目开工前由企业完成的评价,改由政府进行区域性统一评价,形成“标准地”储备,项目落地后直接免费使用评价成果。

项目选址时,由项目建设主体将项目提交到“多规合一”项目策划生成系统,各相关单位并行提出审查意见,形成项目建设条件、管控要求、设计要点等,并导入项目库,最终形成成熟的项目。

项目开工前,将项目库里的规划及建设要求、需提交的材料等提前告知企业,支持企业先行开展建设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企业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相关部门同时发放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批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

项目竣工后,将竣工验收涉及的测绘事项合并实行“多测合一”。对规划条件核实、消防验收、人防验收、园林绿化验收、档案验收、竣工验收质量监管等6个验收事项实行限时“联合验收”。

据了解,通过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限从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压缩到56个工作日以内,申报材料从303项简化为最多96项。

深化改革,创新突破——激发新活力,增强获得感

“我以前从没听说过老河口,但是老河口的贴心服务感动了我,最终决定把项目放在这里。”2月19日,在老河口市一季度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现场,浙江中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金辉对老河口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

31页招商方案帮助企业分析投资前景,20次周例会研究解决百余个问题,现场解决电力、拆迁等52项难题……何金辉说,老河口的营商环境让人感觉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剂,更是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硬核”的营商环境早已成为襄阳的“金字招牌”。

2021年,我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30条”措施,明确100项改革任务,围绕破解营商环境的顽瘴痼疾,扎实推进“清文件、减审批、降成本”专项行动,确认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49件、失效279件;市本级政务服务办理时限压缩比例达93.2%;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6.9亿元。

针对群众和企业提出的痛点、堵点问题,我市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在推动业务流程优化上不断发力,以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一网通办”百日攻坚行动,倒逼政务服务提速。企业、群众办事可网办率达99.1%,“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9.49%;工商注册登记实现“秒批秒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天办结,不动产登记、水电气一体化过户等1095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

全面深化“无申请兑现”改革。将38项惠企政策纳入“无申请兑现”范围,把3.61亿元各类奖补资金直接拨付至7545家企业。目前,市县两级已推出150项“无申请兑现”事项。

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我市完成11个县(市、区)、14万亩工业园区区域性统一评价,项目落地策划、开工报建、竣工验收等跨部门事项“一事联办,一次办好”。

率先在全省组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开展“一网统管”百日攻坚,以“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汇集城管、政法等各类业务系统55个,接入70家单位3.15亿条数据,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并网联动。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新增市场主体48396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市场主体10057户,同比分别增长153.99%和86.72%。

疏解堵点,监督检查——打出“组合拳”,推进新发展

2月9日,襄阳市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暨作风建设“奋进年”动员大会召开。市委书记马旭明在会上强调,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营商环境,像办自己的事情一样为市场主体办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市上下行动起来,不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

3月29日下午,枣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业一证”窗口发放该市首张“四证合一”行业综合许可证。枣阳市将过去的4个许可证照合并缩减为1个综合许可证,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优化了办事流程,显著提高了办证效率。

襄州区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丰富企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创新开通“店小二”专线,实现投诉处理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针对现场未办结事项启动责任窗口“帮代办”、受理人员“跟踪办”诉求响应机制,确保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樊城,区直相关部门制定了28条专项工作方案,形成全区“1+N”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襄城区通过大排查、大分类、大走访、大进规、大招商“五大行动”,助推市场主体数量做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质量做优,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东津新区聚焦政务服务标准化、商事领域便利化、涉企监管公平化,突出流程再造和服务升级,不断增强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

南漳县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两网”建设,通过推进“一门办、一窗办、一网办、高效办、并联办、阳光办”,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政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谷城县出台措施,每年从财政专项开支2000万元,按评定等级奖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范围分4类22个单项。

宜城市积极在“降低办事门槛、优化服务体验”上下功夫,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持续开展减时限、减材料、减流程、减跑动、减事项“五减”工作,让群众真正享便利、得实惠。

保康县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和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此外,我市以“硬监督”护航提升全市营商环境“软实力”,对中小企业降成本、政务服务减时限等7类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督办,集中解决一批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激励。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市将继续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持续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举全市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推动我省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作出襄阳贡献。

 


编辑者:二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