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国家、省普查办统一部署,以坚决不放过任何灾害隐患的决心,围绕全面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目标,聚焦工作难点,创新工作举措,高效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科学决策依据。
高位推进,精准施策,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我市高度重视风险普查工作,市、县两级迅速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自上而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上下互通、左右互联、社会力量参与的普查工作格局。市领导多次召开全市普查工作推进会议并讲话;市普查办经常性通过文件、电话、工作群等方式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对上级部署安排做好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各级普查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及时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立足实际,精确赋能,织好高质量普查保障网。此次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应急、交通、住建、水利、气象、地质(林业)6个牵头部门和20余个配合单位,部门多、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我市按照普查经费以各级政府保障为主的指导原则,督促各地、各牵头行业部门积极沟通上级部门,充分了解普查工作任务、普查经费保障标准,制定细化的经费需求清单,向本级财政部门提交经费申请,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风险普查工作内容复杂、专业性强,我市借鉴国普办、省普查办经验做法,外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团队全程做好技术服务,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实施各阶段培训工作,先后采用专题讲座、网络答疑等形式组织培训10余次,培训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了普查实施的高质量、高效益。
聚焦目标,三检三核,守牢数据质量“生命线”。数据质量是风险普查生命线,我市坚持把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把质量管理贯穿采集、质检、核查全过程。为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有效,市普查办先后三次开展全覆盖式人工质检,分别于去年8月10日、11月8日、11月14日完成了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质检复核工作,并实行分行业责任制,将人工质检的问题数据下发到各地,全程追踪质检核查问题数据修改情况。同时,从市直部门抽调15名业务骨干组成5个核查专班,赴各县(市、区)开展外业核查,通过现场走访、查阅档案、实地核实等形式,逐一复核被核查单位空间信息等数据,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高效完成省级核查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强化宣传,广泛发动,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为切实提高群众对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知晓率,市普查办与襄阳日报社、襄阳广播电视台、襄阳公交集团建立宣传合作机制,在《襄阳日报》刊登普查公益广告、在襄阳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风险普查宣传片、在城区公交车LED屏循环播放普查标语,并设计了富含襄阳本土特色的宣传手册向群众发放。同时,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将普查宣传工作向基层延伸,广泛宣传风险普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营造了全民了解、支持和参与普查的良好氛围。
编辑者:二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