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长期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好势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28日起推出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系列报道,介绍各级推动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经验做法,为全市扎实做好“三农”各项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不负春光,农事渐忙。当前,在襄阳各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正抢抓农时,全力以赴开展春耕春管工作。
“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4.63亿斤,位居全省第一,扛牢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襄阳责任。”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这是全市上下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农业稳产保供基础的结果。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月21日,枣阳市七方镇常庄村近30亩“当家堰”投入使用,4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得到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常定升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结束了我们村望天收的历史,有了水源保障,每亩增加粮食产量200斤绝对没有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介绍,全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2020-2022年),建设143.28万亩高标准农田,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得到很好的落实。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长期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近10年来粮食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安全。
据介绍,全市大力普及推广种植优质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技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预审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0多万亩;持续推进水利补短板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为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22年,全市要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各级将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在中心城区及县城郊区建设蔬菜基地。”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还将在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等领域持续发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当下正是春季蔬菜种植管理的关键时期。在襄州区双沟镇池阳新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孙付山一直在大棚里忙碌着。他把课堂搬进大棚,围绕蔬菜瓜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我种了新的蔬菜品种,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这样的产品一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我正盘算着把种菜规模再扩大些,家里人都很支持我。”菜农徐光刚说。
“米袋子”“菜篮子”既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点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要做好这个‘一号工程’,还需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务农更加有利可图,把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各级通过调优种植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从而稳定了粮食以及家禽、蔬菜、油料、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
调优种植结构。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优质、专用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已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0万亩,发展酿酒专用小麦订单面积20万亩、黑小麦1万亩,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5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250万亩。
持续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六有”家庭农场和“六有”农民合作社建设,抓好枣阳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试点。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一村一品”建设。
集成推广高效种植模式。重点推广“水稻—小麦周年全程机械化”“水稻—油菜周年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效模式,稳步示范“水稻+大球盖菇”等生态循环高效模式。
据介绍,2022年,全市将稳步推进“粮改饲”;确保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面积18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牧原百万头屠宰场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生猪产能稳定扩大。
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
湖北飘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菌类工厂化栽培及深加工项目刚刚竣工投产,该公司总经理汤茂勇介绍,2022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发展成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珍稀菌工厂化栽培厂,带动宜城及周边发展珍稀菌种植产业,最终形成百亿级珍稀菌产业集群。
飘扬项目的落地,为我市打造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去年,我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启动了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
“一季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开工项目28个、竣工项目23个、签约项目21个,呈现出‘日日有进展、链链有亮点’的局面。”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推进农业产业刻不容缓。全市为每条产业链配套制定“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年度工作要点、一张重点项目清单、一套工作推进机制、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月碰头、季调度、年总结”的联席调度机制,迅速形成了大抓农业产业化的浓厚氛围。
“今年,全市将重点围绕‘强主体、强基地、强科技、强特色、强品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将实施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一村一品”推进、科技支撑、“中国有机谷”建设、品牌培育提升六大工程;以“中国有机谷”为核心品牌,推动“襄阳高香茶”等市级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以及“枣阳皇桃”等县级主导品牌做大做强。
编辑者:二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