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近年来,襄阳市卫生健康委立足区域发展布局,着力从资源、管理、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在枣阳市先行先试,探索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试点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6%以上,基层服务量占比达65%以上。
聚焦资源整合 推动区域医疗均衡发展
推进市(县)级优质资源扩容。在整体迁建枣阳市一医院基础上,新建枣阳市中医医院病房楼,增加中西医结合病床600张;推进枣阳市一医院感染楼新建和枣阳市中医医院负压病房建设,新增传染病床位250张、平战结合转换床位450张;按照二级专科医院规模新建精神卫生中心,增加精神病专科床位300张。
优化乡镇区域资源配置。综合考量地理位置、服务半径,调优建强中心卫生院9个,构建起以中心卫生院为轴心、镇卫生院为支点、地名卫生院为补充的基层医疗服务格局。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优化设置25个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引导民营医院错位发展。在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投向医养结合、口腔、康复、理疗等专科业务,满足百姓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聚焦管理整合 推动区域医疗共同发展
推进医共体建设管理。加强市、镇医院管理共同体建设,带动基层医院管理能力提升。2021年,2个卫生院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推荐标准,受到国家卫健委表扬,4个达到基本标准。全市累计达到推荐标准和基本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0%、40%。
抓实镇村一体化管理。按照“市建、院管、村用”原则,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卫生院对人员、药械、医疗、公卫、经费和绩效考核统一管理,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订单定向培养和社会招聘大学生96人,9名优秀村医通过招考纳入卫生院编制。
实行同质化管理。成立7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制度,推行市、镇医院医疗质量一体管理和控制。2020年,成立枣阳市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实行“四统一”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之间技术共享和检验结果互认,累计服务20万余人次。
聚焦技术整合 推动区域医疗联动发展
推进院前急救向基层延伸。将120急救中心从枣阳市一医院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县级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和镇急救站,打通与卫生院急诊科室联结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胸痛救治向基层延伸。发挥枣阳市一医院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与9家中心卫生院组建网络医院,建设胸痛救治单元,为患者争取最短的救治时间。2021年,21名胸痛患者在卫生院得到成功救治。
推进影像诊断向基层延伸。依托枣阳市一医院联合乡镇卫生院成立枣阳市医学影像中心,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累计开展CT、DR疑难病例诊断、会诊3025人次。
聚焦服务整合 推动区域医疗融合发展
开展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服务。枣阳市一医院整合院内技术力量,成立MDT小组,门诊患者通过线上预约,到MDT综合门诊部接受专家会诊、病情沟通、治疗方案讨论等服务;住院患者由所在科室组织多学科提供一站式、床旁综合诊疗或者连续治疗服务。
开展慢病医卫融合服务。以“323”攻坚行动为抓手,专病防治中心牵头制定方案、操作培训,对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等疾病,推广普及早见效、快见效的技术;乡镇卫生院负责开展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医疗服务。2021年,5个卫生院联合武汉专家团队,对4314名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管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规范管理率及并发症控制率,深受百姓欢迎。
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民生医院、慈惠疼痛医院推行医养结合服务,设置医疗床位200张,开放养老床位700张,全天候连续性开展养老、基本公卫和医疗服务,实现养老和医疗无缝对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编辑者:二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