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砥砺奋进的5年民生报告

2017-08-28 15:14
7506

 XYWB201708283_d23e_1.jpg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

  

从廉租房到公租房,再到棚户区改造、成立市房投公司和专门管理保障房小区的襄阳物业公司……近五年来,襄阳开工建设了各类保障房24.9万套,其建设规模和运作模式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保障房建设的襄阳模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都重点报道了襄阳棚改和保障房建设经验。

  

2014年6月,按照国家政策,襄阳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廉租房停止受理,居民统一申请公租房。由于取消了户籍限制,房屋租金便宜,再加上都是新房,襄阳的公租房成为抢手房,申报一直非常火爆。

  

今年公租房申报政策放宽、门槛降低,市政府将3127套公租房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结果有8000多户家庭递交资料,是房源数量的两倍多,也是历年来申报家庭户数最多的一次。

  

争得激烈、分得公开、住得舒心。公租房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向入住居民收取低廉的物业费,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

  

我市延伸保障房功能,发挥政府“托底”作用,房管部门积极探索“租售并举”。按照“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的思路,明确“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探索建立出“购、租、补”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这五年,满满获得感

  

“棚改让我住上新房”

  

“这房子的光线、环境、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住着心里舒畅!”如今何明元一家住进襄城庞公梧桐湾小区已有一年多,但只要谈到棚户区改造后的新房,全家人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在何明元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老房子的照片,这是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三层小楼,看起来很是老旧。前年,何明元的房子被政府划入襄城城南棚户区改造范围内。房子被征迁后,何明元用补偿的钱买了两套住房、一部小车,还余了些钱用作养老。“我们遇到了棚改的好政策。”何明元一家人感慨万千。

  

除了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国有企业工矿区也是棚改的重要内容。

  

在襄阳城西约4公里的一座山洼里,曾经有数百户汉丹厂的职工多年居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经过棚户区改造,如今他们大都住进了新楼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汪大妈告诉记者,以前她家在汉丹厂的老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光线不好,大白天也要开灯。房屋低矮潮湿,经常出现蜈蚣、蛇等。过去的十多年,一家三代四口人一直挤住在老房子里。

  

2012年和2013年,房管部门先后两次通过电脑摇号的方式,确定了棚改房源的归属。汪大妈一家是汉丹厂最早享受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家庭之一。汪大妈花17万多元获得了一套近80平方米的新房。

  

汪大妈说,自从她搬家后,很多亲戚过来做客,都对新房子赞不绝口。亲戚们说,她家的房子采光好、通风好,室内亮堂,房价便宜,小区环境也不错。“小区种的有树有草,空地上还有休息凳子、晾衣架,停车场还是智能的。”汪大妈高兴地说。

  

“公租房给了我一个家”

  

李智江的老家是随州的,以前在襄阳上过技校。毕业后,他想留在襄阳,但没找好工作,便外出闯荡了几年。随后,他在老家结婚生子,2010年又因工作回到襄阳。“我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老婆每个月1000多元,收入不是很高。”李智江说,他来襄阳工作后,老婆和孩子也一起过来了,由于家庭收入不高,一直买不起房,只好在城中村租房,需要经常搬家,居无定所。

  

2013年底,公司的同事对李智江说,政府将几百套公租房拿出来公开分配,外地人也可申报。于是,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经过电脑摇号,他摇中了邓城·芳草园一套两室一厅的公租房。“有电梯,出入都有门禁,很安全;小区绿化非常好,卫生保洁也很到位,和高档的商品房小区差不多。”李智江说,公租房拎包入住,他买了一些简单家具和电器就住进来了,再也不用操心到处租房,担心房东涨价了。

  

住安稳了,心里才会安稳。李智江说,住进公租房后,他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在襄阳有一个家了。


编辑者:九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