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厕所革命”工作的通知》已经印发,要求各市、州、县城管委(局)、住建委(局)、规划局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公共厕所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公共厕所管理与服务水平。
湖北全省城镇开展的“厕所革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的决策部署,围绕城镇公共厕所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数量不充足、功能不完善、建设不达标、管理不精细、末端缺处理等“五不一缺”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公共厕所建设,补齐城镇人居环境短板,提升城镇居民群众生活品质。
而在襄阳,“厕所革命”早已开展,而且一直在不断完善当中。
全面布局“厕所革命” 襄阳城区统筹致力便民
根据《湖北省城镇“厕所革命”专项规划(2018-2020年)》要求,湖北各地将结合本地实际,联合国土规划部门编制城镇“厕所革命”专项规划或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举措,重点对城镇公共厕所用地、数量和布局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本次省住建厅印发的通知要求,2018年新建、改建公共厕所选址工作应在6月底前全部完成,以后每年12月底前应完成次年公共厕所选址工作,并报送省城镇“厕所革命”领导小组办公室。
加快推进的“厕所革命”,全面统筹至关重要。依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湖北省“厕所革命”城镇公共厕所建设技术导则》,按照服务半径老城区800米、新城区500米的覆盖标准,通过新建、改建、公共设施开放共享等方式,确保城镇公共厕所设置密度达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3座以上,基本解决城镇如厕难问题。
关于公厕布局,襄阳市政府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檀溪路公厕布局修建堪称典范的便民之举。
去年夏天开始,襄阳市政府专门组织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和襄城区政府相关人员现场踏勘,专题研究在檀溪路一带兴建公厕的问题。同时,多措并举、分类指导,抓好公厕建设。
6月,檀溪路东方化工厂大门东侧绿地内,襄阳市首座标准化装配式公厕正式对外开放;
7月,檀溪路与轴承二路交会处,另一座装配式公厕正式开放;
8月,汉唐大道蔬菜批发市场内,第三座标准化装配式公厕投入使用。
厕所虽小,却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市民。截至2017年底,襄城区新建了3座装配式公厕;东津新区新建9座公厕;襄州区采取与垃圾转运站相结合的办法,新建了2座配套公厕,樊城区、高新区也拿出了建设计划。进入2018年,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公厕也在不断建设中。
注重公厕人性化设计 让百姓生活更加清爽
本次省住建厅印发通知还强调了公厕的人性化设计,对公厕建设的精细化运营管理也进行着重说明,做到建管并重。
按照文明、卫生、方便、安全、节能的原则,省住建厅要求各地借鉴参考《湖北省城镇“厕所革命”建设推荐图集》,注重公共厕所功能完善,关注女性、特殊人群等如厕需要,比如:提高女性厕位比例,人流集中场所女性厕位和男性厕位的比例不小于2:1,其他场所比例可为3:2。一类公共厕所以及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等区域的公共厕所,应配套建设第三卫生间。增设无障碍厕位和儿童厕位,以及轮椅坡道、安全抓杆、呼叫按钮等人性化设施设备。
同时,在满足如厕需求功能的基础上,可增加充电、自动售卖、饮用水设施,扩展公共厕所服务功能。此外,公厕建设还要求从不同方向自200米处开始设置公共厕所导向牌,全部城镇公共厕所实施“挂牌”服务,全方位引导居民群众及时准确找到厕所;还可建立公共厕所电子地图,实现一张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解决居民群众“找厕难”“入厕难”等问题。
在人性化设计方面,襄阳市相关部门也同样给予充分关注。在设计建造中,襄阳对独立式公厕用高杆植物绿化带进行遮蔽,同时加强科学规范的日常管理,使公厕不仅给市民带来方便,也成为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外,相关部门还设计、开发了市区厕所电子地图APP,并实现了与高德、百度等导航软件数据共享,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化服务。
公厕为无数市民提供了“方便”,还满足了异性亲属扶助老人、父母带异性子女如厕,以及残疾人如厕的特殊需要,也让襄阳市民享受到清清爽爽的生活环境。
除各种人性化设计外,通知要求,推行湖北省城镇“厕所革命”建设,要建立健全公共厕所日常保洁责任制,防止重建轻管。鼓励引进专业化公共厕所管理公司管理,实施定岗定人定时进行公共厕所保洁和维护管理,实施“一厕一档”强化管理,保障公共厕所照明灯具、洗手器具等设施完好,配备洗手液、厕纸等卫生用品,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公共厕所卫生条件、使用环境、服务功能。
按照《湖北省“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监管并重、方便群众的原则,“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城镇公共厕所已势在必行。而在“厕所革命”精细化、标准化、人性化的引领要求下,襄阳“厕所革命”正逐步向纵深推进,一座生态更加美好、人文更加和谐的襄阳城翩翩而起,为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生态文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者:秦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