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永远抹不去对老家的记忆

2019-06-26 16:25
1186

有人说,中老年人喜欢怀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我,如今也年过半百,进入“奔六”的行列。人进入中老年,特别喜欢怀旧。平时写点小文章,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老家,想起了老家的一幕幕童年趣事。春节家人团年,兄弟姐妹们聚在一块儿,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大家在老家共同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有时做梦回到老家,一切场景、人物,都还是老家原来的模样,一家人和和和睦睦、热热闹闹的。梦醒后不免又有些怅惘。老家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老家的一切已深深地扎根于我的骨髓里,我永远也无法抹去对老家的记忆。可以说,老樊城为我打上了人生的底色。


老樊城.jpg


老樊城有一个顺口溜:“迎旭门儿,理铺衬儿。当铺后头拧麻绳儿。”老家位于老樊城迎旭门西边的当铺街。新中国成立后,老家属于樊城马道口居委会十组,我的姑奶奶是十组的组长。后来老家划归梯子口社区居委会管辖。


听家里长辈说,截至我这一代,我们王家在樊城至少已经生活居住了五代人。加上我们的儿女孙子辈,那么我们王家在襄阳樊城居住生活已经有七代人。说来可怜,在我爷爷这一辈,我们王家是典型的城市平民。民国时期,爷爷本来在江西万寿宫(大江西会馆)附近有一间平房,但抗日战争时被日本军机轰炸毁坏,他只好买了一个放排人的窝棚在财神庙坑边暂时住下。我母亲说她当初嫁给我父亲时,王家“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地。”真是一穷二白。


老家搬到当铺街现在这个位置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的爷爷有一个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奶奶王学敏,她的丈夫郑天禧家是马道口、梯子口一代的破落户。郑家虽然是个破落户,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郑家祖上留有许多宅基地。姑奶奶丈夫1937年冬当兵奔赴抗日战争前线,从此一去无音讯,留下姑奶奶一人守着破屋和一大片宅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姑奶奶看见爷爷一家穷得可怜,就让爷爷在她婆家郑家老宅基地上搭了个茅草棚居住下来。不曾想,1960年刮龙卷风,简陋的茅草棚也被龙卷风破坏。直到1968年,爷爷与姑奶奶才借款合盖了两间列架砖瓦房。


当我记事时,我印象里的老家已经很值得骄傲了。我们姐弟四人就是在老家长大的。老家是一所普通的民居,共两间,坐北朝南,南面是一个小院子,北面是一个空场子。大门开在北面。院子里栽种着许多树木,有一棵石榴树、一棵万年青树、一棵白果树、一棵槐树和几棵香椿树。大门口的空场子中央种着一棵楝树。1975年我和三哥在房子西边种了五棵泡桐树。老家院里没有厕所,老家房子南面有一处公共厕所。


记忆中老家的石榴树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五月开花火红火红的,像一把把火炬,花谢后石榴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秋天石榴成熟的时候表皮红红的,有的裂开了嘴,露出红宝石一样的石榴籽,煞是可爱。每年摘果子的活是我的专利,每年要摘两篮子石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家家都穷。我们家一家八口人,只有父母有固定工作和工资,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改善生活,姑奶奶带领我的哥哥姐姐开展生产自救。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我们姐弟四人从小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老家每年养一头猪,大哥每天放学后挨家挨户收潲水,有时还要打猪草,勤劳的姑奶奶负责煮猪食,喂猪。院子里还养一些鸡,能产一些鸡蛋。这样一来,每年过年的猪肉,平时用的猪油和鸡蛋能自给自足了。


在老家,我们姐弟四人都学会了纺麻绳。大姐、大哥、三哥纺麻的技术都很娴熟,我是个生手。老家有两台纺车,奶奶春夏秋冬全天纺麻绳,哥哥姐姐一放学就抢着坐上纺车忙碌起来。纺麻绳挣的钱,补贴家用。


老工厂.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汉丹铁路通车后,大哥曾挑着茶水,来到襄樊火车站,乐呵呵地卖大碗茶。一放暑假,哥哥姐姐就到二米厂找零工做,或到丹江码头挑砂子,一天能挣一元二毛钱的工钱。卖茶和做零工挣的钱用来交学费,买衣服、鞋子和文具。


为了节约每一分钱,父亲买了一把理发推子,给我们兄弟三人理发。大哥买回一把锥子、一把修鞋刀、一些皮子和补鞋子的线,鞋子破了自己修补。那时我们的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但我们从来没有感到有任何的不光彩。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唱道:“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唱词这是李玉和对他的女儿李铁梅的评价,其实也是我家哥哥姐姐的生活写照。在老家,我们姐弟四人,尤其是我的大哥、大姐、三哥,他们除了要学习文化、参加乒乓球(详见《乒乓大哥》)训练外,放学后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挑水(详见《一对小木桶》)、烧火、做饭、洗完、洗衣、织毛衣、洗菜、扫地、买煤、捏煤球、捡树皮、拾煤渣、劈柴、生炉子、做土坯、建房子、捡瓦漏、挑潲水、打猪草、喂猪、纺麻绳。在老家的这些经历,都是我们姐弟四人宝贵的人生财富。


像鸟儿长大后要离开鸟巢一样,我们姐弟四人长大后相继离开了老家,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个个都成为单位的骨干。有的邻居羡慕我们,甚至相信风水,指着我老家房子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一家子出了好几个有本事的人。”其实,哪里是什么地盘风水好,他们不知道,和睦、团结、勤劳、节俭、诚实、善良、勤学上进的家风才是最好的风水。


樊城.jpg


2009年父亲临终前曾对我们姐弟四人说:“你们再穷也不要把老家的房子卖掉,留着做个纪念吧。”这句临终嘱咐,包含着81岁父亲对老家的深深眷恋。2013年樊城旧城改造时,当时的拆迁政策是可还房,可补偿钱。因为还建房的位置还在老家原来的位置上,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姐弟四人选择了要还建房。我们眷念这片故土。


2018年7月,盼望多年的樊城九街十八巷楼盘还建房正式交钥匙了。我有一个心望,在樊城九街十八巷住宅新区建成后,我们虽然搬进环境舒适优美的新楼房,但吃水不能忘挖井人,不要忘记姑奶奶,不要忘记父母,不要忘记老家,不要忘记在老家的艰苦日子,不要忘记老家赐予我们宝贵的人生经历,说到底——永远不要忘本!我们应该学习长辈们的勤劳节俭、吃苦奉献的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后人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四:襄阳民政系统干部)

编辑者:向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