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大城崛起”元旦特稿:诗意地栖居

2020-12-31 18:25
3073



全文字数6809字,阅读需要15分钟

全程大图请尽量在WiFi下阅读


处理图01.jpg


∆ 汉水接天回  


诗意地栖居


大城崛起系列报道之襄城区


撰文 / 摄影(马军)


1


几年以前,我编《魅力襄阳》杂志,约请学者方莉撰写专栏——“唐诗咏襄阳”。开篇作品当然最为重要。我问她:如果要你在唐代诗人咏襄阳的众多诗作中,选一首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首?她不加思索地回答道: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我问为什么?她反问道:以最精炼的语言,最雄健的笔力,最丰满的形象,最宏大的气势,最生动的场景,使读者豁然而生襄阳城独特意象如在眼前,还找得到第二首吗?而且,在诗外,能以个人的家世和经历,连缀一系列不世出的襄阳人物,杜审言也是诗人中之唯一。方老师果然以此篇的赏析写了专栏的开篇。


处理图02.jpg


∆ 襄城(左)和樊城 


我们且来读读杜审言的这首《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读罢,即使在没到过襄阳的读者心里,襄阳城的特殊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他有一个奢遮的孙子——诗圣杜甫,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的祖上——集政治家、军事家、大儒于一身的杜预,在襄阳,杜预继承羊祜遗志,完成平吴大业而名垂后世。杜审言的籍贯还是地地道道的襄阳人,其父原本世居襄阳,做了巩县县令后,举家由襄阳迁居巩县。《登襄阳城》这首诗,是杜审言因贬官到南方而从长安经过襄阳时所作。其遭贬,又与当时的宰相,襄阳人张柬之所发动的“神龙之变”密切相关。


处理图03.jpg


∆ 襄阳城  


六朝至唐初,文人和民歌吟咏襄阳的虽然不在少数,但多是生活场景的描摹。杜审言大约是最早以诗歌直接吟咏襄阳城的诗人,我以为,此诗开历代诗人咏襄阳之滥觞,亦不为过。自此后,襄阳城里诗人穿梭,诗情勃发,诗意弥漫,诗境风流。在诗人们的笔下,枕山依水的襄阳城既伟岸又妩媚,既显豁又氤氲,既沧桑又清新,既厚重又轻盈。城因诗而辉耀,诗因城而韵逸。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近5万首诗歌中,咏及襄阳的有300多首;从五万首中精选出的《唐诗三百首》竟然有27首与襄阳相关。如此说来,襄阳城是一座地地道道的“诗城”了,更有学者这样定义襄阳在唐诗中的地位——唐诗高地。宋、元、明、清的襄阳城,更是被南船北马、俊采星驰的诗人们口不绝吟,响遏云霄。


从西汉初年襄阳建城始,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时间到了2021年,襄阳城以其高大伟岸的形象、完整的形态、沧桑的容颜,依然屹立于楚山汉水之间,成为有着全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襄阳市最显著的城市符号,也成为襄阳市最亮丽的名片。那些历代骚客吟咏襄阳城的诗歌,行云布雨,播散于汉岘之间,滋润着这片土地,亦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人们休养生息于斯,他们骄傲又不失风雅地称自己在这里的生活为——诗意地栖居。


2


处理图04.jpg


∆ 北街夜景  


就城市建成区而言,如今的襄城区承接的是历史上襄阳城的核心区域。地理上山水城浑然一体,文化上古与今血脉与共。因此,如今在襄城区居住的人们,无可避免的,既时时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又得到山川烟霭的润泽。相对于汉水对岸樊城区的平坦广阔、交通便利、业态丰富,节奏紧促,襄城区在并行的山水之间迤逦展开,狭长而起伏,紧凑而精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居住在这里,视野逐江而放远,步履蹑山而凌云。感官的敏锐,生活的安逸,精神的丰富,心灵的熨帖,唯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才有深刻的体会。诗意,由体会中勃发,于栖居中丰沛。


处理图05.jpg


∆ 仲宣楼 


作为襄阳大地区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襄城区古城形态完整,历史遗迹丰富,文化形态多元,山水环境优美,传播影响广泛。这在中原地区、汉水流域,乃至华夏大地上是不可多得的甚至是绝版的完整的历史文化城市标本。然而,社会总在发展,时代总在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下城市拓展与更新的大形势下,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就成为了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不断律动,诗意地栖居,就不再是过去一潭静水、波澜不惊的慢生活,而是要在快速变化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诗意环境。这种诗意,既像旧体古诗所传达的幽渺和古雅,更像现代新诗所宣泄的自由和奔放。这种诗意,是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又是女郎按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诗意,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恬静淡远;又是“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的深情与感喟。悦目的自然环境,养心的文化氛围,使得身处其间的人们即使有再大的生活压力也会沉着应对默默消解。无处不在的诗意,总像三月的风,拂去季节的清寒,给人以无限温柔。诗意地栖居,无非是在满足基本的居住标准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在人居生活中,找到个人和历史的共振点,找到个人和时代的共振点,找到个人和栖居地的共振点,概言之,就是找到肉体和灵魂的共振点,获得精神世界里最大的满足感。


3


处理图06.jpg


∆ 襄阳城临汉门  


9月24傍晚,我和方莉、杨家香、张玉涛等几个“拾穗者”(襄阳民间文化保护团体)的朋友逛襄城北街的“北街非遗文创市集”,同时看望从南漳大山深处漳河源头赶来参与集市活动的南漳古法造纸传人秦明炎兄。我们看到,在街中心沿街一字摆开的铺位许多都是以原生态纯手工文创产品为主题,再现襄阳古城原有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场景,集中展示襄阳独有的饮食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文化。


“北街非遗文创市集”只是襄阳市委市政府、襄城区委区政府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把襄城区打造成“首善之区,精致襄阳”的举措之一。


处理图07.jpg


∆ 北街非遗文创市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襄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襄阳古城保护为核心,以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为重点,立足保护,兼及发展。在保护上,襄城区以机制统筹保护,以立法强制保护,以规划规范保护。在发展上,厘清三个关系,即城市环境和历史氛围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历史原生性和发展创新性的关系。以此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例如把不利于古城保护的企业或单位迁出、老街道整治、城市文化廊道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修建和完善、失修多年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复修和扩建,文化场所的重新布局和功能增强等,全面深化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


处理图08.jpg


∆ 唐城文旅景区  


2019年底,襄城区南街胜利街景观大道顺利完工。大道东起十字街(昭明台),南至习家池,一线穿珠般地串联起襄阳王府、古城墙、护城河、襄水、新博物馆、岘首山、唐城、孟浩然文化景区、洄湖水乡、习家池等著名文化点。西起万山南至观音阁的河堤整治,滨江大道也全面建成通车,岘山上绿道不断蜿蜒延伸。小北门旁的停车场内,停满了各地来襄阳游览的旅游大巴。城墙上、城楼前、汉水边、老街中,游客们往来不断。这些,都说明,作为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本,山水资源和文化遗产正在襄阳古城的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襄城区以襄阳古城为核心载体的文化旅游的诗意氛围正逐渐浓厚。古城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乃至汉文化、楚文化、唐诗文化、隐逸文化等诸多文化类型如此多元又和谐的统一在同一片区域里,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又具有这片土地上强烈的识别特征。这种特征,就彷佛一个老襄阳人“撇”普通话诵读杜审言的《登襄阳城》,当然,他这普通话一定不标准,而是羼杂着浓厚的襄阳地方口音。襄阳人把这种带有襄阳地方语音的普通话戏称为——“襄普”。


处理图09.jpg


∆ 拾穗者文化工作群联合襄阳日报小记者团,

开展“吾爱吾襄”读城活动。


是的,时代发展到现在,弥漫于古城中的诗意,在特有的雅正范儿之外,融合了古与今、新与旧、洋与中、南北与东西,再加上老襄阳特有的质朴与亲切,乐观与豁达……本来嘛,襄阳古城地处中华之腹地,自古就号称“天下之腰膂”,风俗半南半北,地理不东不西。这种地理条件下的襄阳城,总会以好奇的、开放的、热烈的态度接纳吸收新鲜的事物。我特别好奇的是,杜审言的父母生长于襄阳,杜审言是在父母一口襄阳腔的教育下成才的。他登襄阳城时随口吟出的诗歌,难道不也是一种“襄普”吗?


4


李洪斌先生在樊城区生活了二十多年。四年前,当位于襄城区虎头山麓的山河万里项目开盘后,他立马去选购了一套。他的朋友,也是商业合作伙伴的张总则对正在建设中的位于扁山山脚的“世茂·国风大境”楼盘青眼有加,欲卜居那里。李洪斌先生是山水情结浓郁的人。襄城区这些年对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发掘、保护、利用的斐然成绩吸引了他,使得他把下半生的身心,交付给了襄城区的山水。


处理图10.jpg


∆ 襄城区古城、庞公片区、汉水、岘山区位图 


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是襄城区在建成区的主要经济发力点,也是襄城区最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的馈赠。在当下,无疑可以转化为独具魅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资本,并通过推陈出新、提档升级的再生产,成为襄城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把当下襄城建成区的规划建设总结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即核心区域,是以古城墙和护城河为外围的襄阳古城区域,这片区域是保护性利用;第二层级是过渡区域,即与核心区域关联度较大,开发建设稍有不慎,就会对核心区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区域大约是护城河西到万山,东到庞公,南到胜利街十字路口三个区域,都是限制性建设;第三个层级我称之为节制区域,主要集中在庞公片区和襄南大道片区,因为依山傍水,为保护城市天际线和山水视觉景观,而审慎性开发建设。


襄城区的建成区,主要发展类型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古城、汉江、岘山、以及唐城、习家池等为依托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二是以庞公片区新四中和襄南大道尹集大学城为依托的教育产业,三是以庞公片区和襄南大道为依托的房地产业。这三个方面犹如三驾马车,拉动襄城建成区向前快速奔跑。其中的房地产业,担负的是民生类最基本又是最大宗的生活保障和品质提升内容。而且,在城市更新的现代化发展中,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房地产业主要承担的是发展的责任,现代化的城市形象依赖房地产业来完成。


处理图11.jpg


∆ 襄南大道建城区全景图  


水景房和山景房,是襄城区房地产建设迥别于襄阳市其他区域房地产业的独特的资源。不管是汉江沿线的水景房和还是岘山沿线的山景房,都是山水资源的利用,具有日渐稀缺、不可再生的特点。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曾这样描绘汉水边的民居:“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多么宏大美丽的临水而居的场景啊,“嗟尔乐哉”一词地写襄阳临水而居的人们的快乐情景,最为传神。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亲近山水的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家喻户晓的句子是古人对山水的独特认知和情感寄托。因此,傍水而居或临山而居,不仅是视野的优美和环境的良好,更是山水文化对居住心理的潜在影响,对审美观念的重新塑造。这种影响和重塑如随风潜入夜的好雨,滋润着心田,净化着灵魂,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里超然于物外,不致迷失自我,丧失诗意。


襄阳有山,山不高却险峻秀美;襄阳有水,水不小而烟波浩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若将“行人”认作是急急忙忙去买房子的人,这“行人”一定是深谙山水之美的人,亦是识得友山朋水旨趣的人,就跟识得美人之美一样。“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对美人深情若斯,亦对山水深请若斯,襄阳山水之风情便幻化为诗意,摇曳而出了。


襄阳城的山水诗意是风情万种的。杜审言的“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若大汉执铁绰板来引吭高歌,最是适宜。而清代王万芳的“襄阳好,最好大堤头。春涨绿连杨柳岸,晚妆红上水边楼,楼下估帆收。”则应由女郎按红牙拍浅吟低唱,最为可心。诗意地栖居,就在这不经意间的勾连和意会中,别有一种心摇魄荡的灵魂震颤的特殊美感,这即是山水带给我们的诗意,更是“造化钟神秀”的造物主给栖居者的必然恩赐。


5


襄城区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城南以扁山和顺安山为亮点的襄南大道片区;城东的以汉水为亮点的庞公片区。


“路转城西一里余,不妨山径自崎岖”,我们还是到庞公片区和襄南大道去走一走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好!


处理图12.jpg


∆ 实景图  


庞公片区在襄城区域内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正对汉江由东向南的内弯,隔江与樊城区、东津新区、鱼梁洲相望。其所正对的汉江段,也是汉江最宽阔的河段。该片区域背依古城,北眄樊城,南握岘山。这片本是由汉水冲击而成的滩涂地,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焦枝铁路的阻隔,而在襄城区的发展中处于尴尬地位。随着城区土地的越来越少,城市功能区域逐渐完善,庞公片区被规划为襄城新中心和城市生态新区。近年来,在东津大桥、凤雏大桥、凤雏大道、滨江大道等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后,庞公片区渐成为襄城区域城市建设的重点。景观风貌特色定位为“山水融城,文风雅韵”。襄阳四中已迁到该区域。


处理图13.jpg


∆ 庞公新四中 


民发·庞公别苑项目位于庞公新区综合服务核心位置,紧邻滨江大道中段,隔江遥望樊城和鱼梁洲,最宽阔的汉江水面也为该项目带来了最宽阔的水景视野。总建筑面积逾70万方,分为3期开发,是集联排、双拼、电梯洋房、小高层等丰富产品形态为一体的一线滨江低密住区。


处理图14.jpg


∆ 汉江、庞公片区之庞公别苑  


冠通·水云墅项目位于襄城内环路和凤雏大道纵横交汇处,西连古城,东跨汉江道通东津高铁站,北接庞公大桥至樊城,南下直达唐城。项目总占地约320亩,总建面近百万方,是集院墅双拼、院墅三拼、阔景小高、品质高层、花园洋房等产品于一体的低密度洋房院墅群落。


处理图15.jpg


∆ 冠通·水云墅  


襄南大道襄城建成区,南起卧龙南路,北到尹集镇。大道西为顺安山和摩旗山;大道东为岘山山系中的虎头山、双背梁子、尖山、扁山。这是一条狭长的坪地,自古就是襄阳通往荆山的交通要道。如今沿线已经有恒大名都、骧龙国际、君临山、山河万里、富春山居等成熟的楼盘。国投·源墅和世茂·国风大境两大项目亦布局于此间。


处理图16.jpg


∆ 襄南大道俯瞰  


国投•源墅位于襄南大道边,横跨于襄水之上,与摩旗山相邻。隔大道与富春山居楼盘和扁山相对。市府圈10分钟范围内,自驾,公共交通路网通达,项目打造洋房、叠墅、联排、双拼四大产品体系,产品建面约135-279㎡。园林采用一带多片中式格局,外部约50000㎡公园盛景,内部五重进阶园林,打造南渠中央景观带。是既拥有山水资源,又兼顾城市便利的低密墅区。


处理图17.jpg


∆ 国投·源墅  


世茂首进襄阳,择址低密板块襄城岘山。秉承“相地制宜”、“再造与传承”的国风理念,为这座千年文脉之城带来一座全新的国风作品——世茂国风大境。项目依山就势,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匠心坡地建筑,礼献襄阳名仕雅集,重唤襄阳山居向往。


处理图18.jpg


∆ 世茂·国风大境  


6


行文至此,我突然发现,襄城区当下两个非常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区域,刚好分别位于岘山的东西两边。庞公片区居山东,楼盘项目临汉江而平坦开阔;襄南大道居山西,楼盘项目依山麓而曲径通幽。估计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可是,非常神奇的是,竟然有一条小河,从扁山山麓发源,沿山形逶迤,离开扁山,然后穿过襄南大道,又顺着摩旗山、顺安山北行,在骧龙国际楼盘处又向东流过襄南大道,沿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岘首山等岘山诸山一路前行,环绕大半个岘山后,在庞公片区的最北端——凤凰山的观音阁下汇入汉江。


处理图19.jpg


∆ 襄水源头(活水泡子) 


处理图20.jpg


∆ 襄水源头(活水泡子)


2007年,我市民间文化团体拾穗者

带领市25中师生探访襄水源  


这是一条看着平常,却又不平凡的小河。


她的名字叫襄水。


每一个襄阳人必须知道的是:襄阳,因为这条小河而得名。


方莉女士曾在《襄阳日报》撰文介绍:“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襄阳历代地方志书称“水驾山而上曰襄”,山南水北谓之阳。襄阳就是因居于这条在2000年前时而温柔、时而暴虐的河流之北而得名。


这样说来,绕岘山半周,连接襄南大道岘山区域和庞公区域的这条14公里的河流,实际上是襄阳人的母亲河啊。


大自然就这么神奇,造物主怎么如此偏爱,山与水与城,两千多年以来,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安排在了一起。襄城区建成区的东西两端,看似山阻地隔,参商暌违,却又通过一条弯弯绕绕的小河暗通款曲。而这条小河,在两千年前,不经意地赋予了“襄阳”这个名垂千古的城市名字。反过来,两千年后,襄阳这座城市,更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远的文脉、浓郁的诗意,又反哺于这条普普通通的小河,亦使之与生育她的岘山、呵护她的襄阳城一起,共同书写了襄城区,哦不!是襄阳城的优美动人的诗篇。


处理图21.jpg


∆ 汤汤襄水绕岘首  


李洪斌先生在山河万里的新家已经装修好了,他预计明年从樊城搬过来住。李先生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家乡情怀。在和我聊到“诗意的栖居”这一写作主题时,他说:住在襄城,得以日日亲近山水,但是,又没有离开城市。山和水是城市的一部分,我国再没有山水城如此妥帖和谐的城市了。所谓诗意地栖居,最浪漫的,莫过于襄阳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而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则是晚唐时期的襄阳诗人皮日休的诗句:


“门前襄水碧潺潺,静钓归来不掩关”。


申明:


本文所述仅为作者对襄城区当下发展之认知,不代表襄阳市委市政府及襄城区政府官方之规划和作为。文责自负。

本文文字和图片版权归“襄阳房协”和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处理图22.jpg


∆ 襄水(中左)伴随着襄南大道(中右)


处理图23.jpg

 

∆ 襄水整治前原生态场景(2007年拍摄) 


处理图24.jpg


∆ 襄水整治后原生态场景  


处理图25.jpg


∆ 襄水入江口及规划中的凤林古渡  


大美襄城


诗意栖居


(摄影作品选)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大图


↓↓↓


处理图26.jpg


处理图27.jpg


处理图28.jpg


处理图29.jpg


处理图30.jpg


处理图31.jpg


处理图32.jpg


处理图33.jpg


处理图34.jpg


处理图35.jpg


处理图36.jpg


来源:襄阳房地产信息网


运营:襄阳房协编辑部




编辑者:马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