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惠州住房领域“3+1”治理体系逐步搭建,惠州行业信用治理不断推进深化。
日前,惠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惠州市十大优秀信用案例”,惠州市住建局推荐的“推行个人信用码,范房地产中介行业秩序”案例入选其中。
记者注意到,为推动惠州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和高质量发展,住建部门近年来在强化管理、整治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如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需佩戴关联个人信用的信息卡上岗、纳入黑名单的中介机构和人员跨区域实施联合禁业、拟订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工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通过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约束企业行为,健全职业道德准则,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以诚信机制规范行业发展。
中介人员信息卡关联个人信用
为加强惠州市房地产中介管理,维护中介活动中各方的合法权益,当前,惠州市住建局将登记备案的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全部纳入房地产中介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对中介从业人员进行实名登记。
据悉,该平台详细记录着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的基本信息、服务行为、经营及被投诉处罚等信息。系统中的每个从业人员都有唯一的从业编码及二维码,市民扫描信息卡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到中介人员的姓名、所在的机构、个人信用积分等情况,并可进行信用评价和投诉。
截至2020年7月6日,在惠州市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信用平台录入备案的惠城区、大亚湾区和惠东县的房产中介机构13476家,录入从业人员信息18869人。中介从业人员佩戴信息卡上岗,有效倒逼行业规范经营,让未备案的“黑中介”机构无处遁形。
一处失信多地受制
为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惠州建立并实现了违规中介机构跨区域互认机制。
早于2018年5月,惠州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便探索突破地域屏障,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建立区域合作共享,联合签署《房地产中介行业不良行为名单互认备忘录》,共享信息,实现对五地中介行业不良人员的联合惩戒。
截至当前,五地协会已累积联合通报惠州市区域内违规经纪机构20家,违规经纪人员10人,并在五地联合进行禁业限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联动机制。
不单是城市联动,全市各县区也加快了数据共享。去年4月,惠州市住建局组织各县(区)房地产中介协会签订了不良行为名单互认备忘录,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对失信的中介机构采取公示和限制措施。
今年以来,该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从年3月起,惠州市中介协会和深圳、上海、杭州等地27家省市的房地产中介协会,共同上线“房地产中介行业信用信息联合公示平台”,建立行业不良行为互认机制,平台成员之间相互承认并联合公示各自“行业黑名单”信息,上了黑名单的人员,在27省市的中介行业被禁业。
行业信用管理全覆盖
不只是房地产中介领域信用机制的完善,该局为进一步加快住建全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年内还将陆续推出《建设工程企业信用信息暂行管理办法》和《惠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
其中,《建设工程企业信用信息暂行管理办法》对于在惠州从事建筑活动的施工、监理、勘察设计、质量安全鉴定检测机构、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预报混凝土(砂浆)企业、造价咨询、起重设备检测机构以及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要求统一纳入惠州市建筑业信用信息平台管理。同时,将企业信用和评价结果将与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共享信息。对纳入黑名单的企业,将在政府资金支持、项目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报建、履约担保、资质审核、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惠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则提出搭建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将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纳入监管范畴,根据房企日常经营行为进行加减分,最终体现房企对应信用等级,加快房企信用体系建设,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推动惠州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编辑者:小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