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支持楼市政策,以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与此同时,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资金压力爆雷频现,让购房者认为“当前不是一个买房的好时机”。另外,面对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多数城市土拍市场仍延续低温态势,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着该不该拿地的困惑。如何看待这些困惑?近日,本刊编辑采访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惠敏。
刚需者买房正吉时
01
王惠敏认为,对刚需者来说,现阶段买房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时间节点。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是很景气,房价总体偏低。
央行数据披露
5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其中,以按揭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428亿元。
从个人贷款数据看,当前购房需求不足。之所以出现购房需求不足,关键还在于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正所谓买涨不买跌。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瞬间掉下来时,往往是断崖式的,但要想把信心鼓起来,就得像爬坡一样,还应该给消费者鼓劲。
在王惠敏看来,现在买房并非忽悠。一是大范围的经济下行迫使房地产市场状况不理想,房价基本上属于低点,少花钱有利于减轻购买者负担。二是消费者总是希望捞个最低价,但现实是很难触到最低点的时机。
佛教里“何为吉时,何为吉日”,应理解为时时为吉时,日日为吉日,买房也是这样,现正处于吉时。从现状来看,除了价格处于较低点外,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有没有刚性需求或者改善性需求。因此,对于消费者的观望现状,我们应该鼓励刚需者积极参与到活跃市场的过程当中。而且相较于5月份,6月份数据明显转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末高1.7个百分点,也可见刚需者的买房信心正在回归。
困境房企亟须上岸
02
除了刚需者一方,房企现状也备受瞩目。王惠敏表示,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提振整个房地产市场,全国各个省市都在出台一些好的政策。今年5月,监管机构将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三家民营房企选为示范民营房企,发债规模合计为20亿元,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如今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然而,当前房地产市场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让占大多数的困境企业脱困,顺利上岸。比如能翻红的深圳、广州、天津、北京、杭州、上海、西安、郑州等城市,因疫情的轮番轰炸,近一年没开几天像样的铺子,售楼处也开不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
1~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6%。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下降28.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1.8%。
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更差一些。
中指研究院数据
2022年1~6月份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356.4亿元,同比下降48.6%,其中销售额超千亿房企9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0家。销售额超百亿房企85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7家,其中TOP10房企门槛值为858.2亿元,较上年下降47.7%,TOP30房企门槛值为325.8亿元,较上年下降49.6%。
按照此趋势,如果对困境企业放任不管,预估死掉的企业将占一半,这对整体经济是一种伤害。如果困境企业都死掉了,对行业的冲击将会更大,而且还可能冲击整个社会面的经济。
救市需要“他救+自救”
03
面对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困境企业亟须上岸,国家层面以及各地均出台了一些救市政策,对稳市场、促进市场稳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王惠敏认为有三点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政府部门要择优解决并落实资金到位的问题。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难,难在资金链断了,甚至有的企业断臂求生。比如有的货值10个亿,却愿意5个亿卖给别人。资金回流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商追求速度,盘子太多,在经济收缩的当下很难回笼资金;另一方面是贷不到款。当然,落实资金到位问题是有风险的,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到企业、具体到项目中去分析。
第二,救市要依托政策提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2022年上半年,超过175个城市出台600条政策,以提振楼市信心。其中,36城放松限购,54城放松限贷,20城放松限售,142省市放松公积金贷款,50城实行购房补贴。这在中国房地产史上都极为罕见。
国家出台了这么多政策,但市场仍然不活跃。之所以市场不景气,一是因为缺乏信心。这种情况,并不能归咎于政策叠加,而是开发商原来追求的高杠杆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疫情的反复,进而让失业情况加剧、经济收入的预期变低,影响了很多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的购买者的自身感受。
在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调控政策出台频率明显加快,且政策力度逐渐表现出托举楼市的特征。
中指研究院2022年7月7日发布的《202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与下半年趋势展望》报告显示,随着政策优化叠加疫情影响逐渐弱化,5~6月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略有恢复,重点100城成交面积同比降幅持续收窄,5月环比转增,6月环比继续增长。初步统计,6月环比增幅在五成左右,市场筑底回升态势渐明。
可见,国家政策还是起到了推动和稳定的作用。
第三,从机制上制衡投机者。从产品机制上着手,客观地认可它的保值属性,这样才能让改善性需求的人尽可能快速出手。但目前现状是,这种做法体现到许多房地产市场层面时已经到了基层,因此应该正面地倡导它、承认它。当然,保值属性和投机行为怎么区分,怎么打压,怎么界定?这就需要依靠管理者的智慧和健全的机制,而不是现在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是,让不同的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各得其所。
在公共道德准绳上面,应该鼓励各得其所,利己不损他。目前房价炒高了,肯定还是供求关系的问题,说明供还没大于求,这是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同时也说明好产品少。比如,现在北京市场上凡是好产品不但不降价,反而还很火。因此,企业应该追求高品质,打造高品质的房子,不缺就不会抢了。
本文首发《城市开发》杂志2022年7月刊《地产前线》栏目
编辑者:沙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