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守住绿水青山 守望襄阳未来

2017-05-08 11:49
10288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襄阳是湖北的生态屏障,关乎我省绿色崛起目标的实现。如果汉江襄阳段保护不好,必将严重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2016年11月4日,省委书记蒋超良来到襄阳调研,对我市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


长期以来,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襄阳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全市各地也坚持把生态优先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根本原则,积极构筑生态屏障,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


“绿满襄阳”行动,构筑生态屏障


行走在引丹渠岸边,一幅四季常青的生态画卷在鄂西北徐徐展开。


击桨于汉江襄阳市区段,清澈的江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4月的襄阳,细雨绵绵,但无法阻挡襄阳人打造青山绿水的热情。在新316国道两旁,高新区的绿化工人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地栽植树苗。一排排树苗稳稳地扎根土地、迎风挺立,展现勃勃生机。


高新区建设局绿化科科长张宝庆说:“假以时日,国道两旁的树木和绿化带将成为阻挡风沙尘土的屏障,将对治理空气污染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绿满襄阳”作为落实中央部署和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作为打造生态屏障和绿色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去年8月,市政府决定从2017年起,在全市开展“绿满襄阳”三年提升行动,重点实施绿色通道、绿色水系、绿色村庄、绿色基地、绿色屏障五大工程。


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绿满襄阳”三年提升行动工作会议,对“绿满襄阳”提升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2017年“绿满襄阳”提升行动目标责任状》。


今年3月1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绿满襄阳”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对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


今天,襄阳人正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建功务必有我”的进取精神,大力推进“绿满襄阳”提升行动,为构筑湖北重要生态屏障添砖加瓦。

W020170508318540400386_副本.jpg


实施改革创新,建设生态文明


4月4日至5日,四川崇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加宏一行,到我市学习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考察组一致认为,襄阳改革创新的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对他们启发很大,希望加强与襄阳的交流、合作。


襄阳是林业资源大市,现有林地面积139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7%。其中集体林地面积1128万亩,确权率达99.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保障。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2017年襄阳市将继续探索开展“三权分置”新方式,进一步落实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尽快组建市、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基层林业部门职能转变,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举措。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襄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陆续发布、实施一系列法规、政策、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在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打造湖北生态屏障、建设美丽襄阳》的议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一号议案”,召开督办会安排部署具体任务。


按照任务目标,市发改委要尽快制定《襄阳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并将美丽襄阳建设相关规划重新修改完善,确保各类规划之间有效对接;市旅游局、市城建委、市农委要加快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沿江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经信委要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守好汉江流域地表水体质量,明确水体功能区划,建立山、河、水分类分段负责制。


为确保“一号议案”的办理,市政府还要求市委组织部完善政绩考评体系,通过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及修复、生态效益等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的考核占比,强化责任落实;市财政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湿地林地等生态修复项目、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农村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农村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等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更多乡愁


一栋栋小洋楼掩隐在树丛中,一个个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将村庄点缀得如诗如画。“省级绿色示范村”——老河口市李楼镇张庄村名副其实。


如果说植树造林、改善水环境是建设生态屏障的基础,那么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就是这个屏障上璀璨的明珠。


实践表明,作为“绿满荆楚”行动和“绿满襄阳”行动的重要内容,乡村绿化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可以说,没有“绿满乡村”就谈不上“绿满襄阳”。


3月21日,市委书记李乐成在襄州区调研时指出:“谋划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眼光和思维建设好襄州区的农村。”市委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绿色示范乡村建设的方向。


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除了以“三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建设为主的“庭院经济型模式”以外,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先后建起了珍稀植物园、蜡梅园、牡丹园、木瓜园等,形成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的“尧治河模式”。2016年1月,尧治河村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生态公园”称号。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大量种植乡土树种,桂花、香樟、垂柳、竹等随处可见,构成了一幅“庭院皆竹影,两岸为垂柳,河岸映青莲,茶山飘桂香,山中桃花源”的原生态优美画卷,形成以弘扬森林文化为主的“堰河模式”。


襄城区尹集乡姚庵村围绕观光农业和观光林业做文章,建设以花卉苗木、乡村林果、油用牡丹为主的绿色基地,形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的“姚庵模式”。


如今,这四种模式正在我市各地推广。


编辑者:柯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