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称。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写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再现了襄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襄阳耆旧记》云:“襄阳,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东)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由此可知,一个是通往北方的“北津戍”,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城市,即襄阳古城;一个是通往东方的“东津”(往东的渡口),即现在的东津老街。
01、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东津是襄阳陆路向东、水路往南的交通咽喉,被誉为‘荆楚关键“。古代主要依靠水运和陆运,有水就有船,有船就少不了码头。东津自古以来就是襄阳的渡口之源,汉江和唐白河在这里交汇,鱼梁洲与其隔江相望。
居住在东津,要去襄城、樊城,大手一挥“走,过河去”,出门办事必须要坐船。“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百舸争流场景今日无缘一见,但是人们对架起一座大桥充满期待,更是希望能改善东津对外交通。
最早修建的是六两河大桥,北隔唐白河与襄阳东站相望,南靠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之所以称六两河,有个传说:王莽追刘秀,一天大雾,刘秀逃至河边,船夫答应他不载追兵过河,他得知此河无名,又知船夫每天必喝六两酒,便拿出六两银子给船夫当作纪念,刘秀登基后,为报答船夫,下命将此河叫做六两河,以示感恩。六两河的水,六两河的桥,一座桥承载东津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是东津向外发展的见证。
古语有云:要想富,先修路;财神到,要修桥。随着城市东进,旧的六两河大桥已不能满足新区发展需求。汉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桥换旧桥,时代在呼唤一座更加现代化的大桥横跨在唐白河之上,助力新区腾飞,新六两河大桥便应运而生。
新六两河大桥,北接园林大道,南至苏岭山大道,全场1945米,鄂西北首座下承式连续钢桁架拱桥。大桥与内、中、外环三线相连,构建襄阳城市交通骨架,同时也是东津高铁站和襄阳机场的快速通道,30分钟内即可抵达机场,高铁与飞机的无缝转换,一票在手飞遍全国,如此方便快捷怎能不爱!
江,还是那条江,现代化的大桥却串起了襄州、东津人民的新生活。除了卧龙大桥外,还有一座桥,也肩负着内环线贯通工程的重要作用,它就是——东津大桥。
这就是百姓俗称的“汉江五桥”,是一座承式拱桥,西起襄城庞公办事处,跨鱼梁洲小岛,东至东津镇上营村,全长2969.4米。至此,东津到襄城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不必再绕道三个城区,将襄城、鱼梁洲、东津三地紧密相连。东津绿水南山色,一日便可襄阳游,一座大桥串起“一心四城”,大城下的各个小区域微循环更加顺畅、紧密。
02、轨道布局全城 轴线连接东西
临水而居的襄阳人,离不开一座座桥,桥使天堑变通途,让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现实。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老城区商场林立,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出行,大车小车满城跑,道路怎一个堵字了得。
缓解交通压力,襄阳共规划5条轨道主线,其中5条线路抵达东津新区,形成两横三纵之势,全面布局新区路网!位于起步区的东津世纪城,下穿两条轨道主线,设一站点,届时东津世纪城业主从高铁站回家,即可实现轨道无缝换乘!
轨道交通犹如身体里的毛细血管,交通轴线则是大动脉。东西轴线成为连接樊城与东津新区最为便捷的交通大道,更好的改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东西轴线方案采用清河路走向,起点为襄荆高速以东300米,沿中原西路经西内环、长虹路、沿大李沟转向清河路,经春园路、铁路、大庆路、设隧道穿越汉江及鱼梁洲,抵达东津新区,经东内环、东中环,终点接东外环高速公路,规划全长约26.7km,设计时速60-80km/h。全线设5座互通立交(分别为襄荆高速、卧龙大道、南北轴线、东中环、东外环互通立交),高架段设3处分离式立交(分别为长虹路、春园路、大庆路分离立交)及6对上下桥匝道。
建成后缓解老城区的交通拥挤问题,城市道路将会畅通无阻。同时引导城市向东发展,吸引新兴产业、先进业态等各种资源加速聚集新区,成为带动东津人口聚集和功能转移的重要交通轴、发展轴和景观轴。
东西轴线像一条金腰带,把鱼梁洲生态绿岛和汉江水域融在一起,把东津新区和樊城古埠接在一起,把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连在一起,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约上三五好友,早上一桥头吃碗牛肉面,晚上华侨城奇妙镇嗨不停,全城贯通,想去哪里去哪里,再也不用担心大堵车。
东津互通立交是市政道路第一个全互通,实现樊城区、东津区和鱼梁洲交通,将通过互通立交实现无缝连接,交通出行将更加快捷便利!内环东线还将与东西轴线打通,届时将大大提升樊城和襄州,前往襄阳东站和襄阳机场的行车速度。
03、鄂西高铁门户 重塑“七省通衢”
城市向东,交通先行,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很多城市都已经迎来了高铁时代。据国家铁路局调研报告显示,与未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通高铁的城市GDP增长量高出72%,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55%。
汉十高铁的开通,标志着襄阳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襄阳东站作为汉十高铁沿线的重要一站,是目前全国地级市中一次性建成的规模最大的车站,这座古城门造型的车站有5层、9个站台、20条铁路线,可谓是“襄阳之门”。
如今,每天至少有130趟高铁进出襄阳东站,1小时直达武汉,2小时到中原省会郑州,4小时直抵北京、上海。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襄阳速度,让时间缩短、空间拉近,飞驰的高速铁路列车,将带来区域跨越式发展。一座襄阳东站,让城市与城市的无形边界正被快速打破,形成“高铁经济”,激活城市未来。
04、产城融合大格局 人居价值新典范
落位东津新区,将促进襄阳经济振兴、平衡区域发展,为襄阳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在高铁经济的驱动下,华为云计算中心、甲骨文软件等为代表的科创产业蓬勃生长,实力雄厚的房产开发企业接踵而至,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快速融入区域发展的大背景,展望东津新区未来,正在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地襄阳城际空间站,180米双子塔“襄阳之门”,以218万方高铁站前综合体布局襄阳高铁时代中芯,打造一个集“居住、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全功能微型城市综合体,开启东津新区的2.0时代。
高铁拉近了城际距离,其中汉十高铁将武当山、古隆中、黄鹤楼等著名风景名胜串联在一起,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正蓬勃发展。襄阳华侨城处于东武汉、西十堰的中间位置,项目构建“奇幻度假区”、“优质生活新城”、“汉江文化客厅”、“商业商务文化中轴”四大空间格局,优越的区位优势带来更强的城市包容,不仅是襄阳人买房考虑的楼盘,也成为越来越多武汉等周边城市人们置业的选项。
四面通,八方达,可以说襄阳高铁站和襄阳机场,使襄阳连接上了国内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北上广深及一众国家中心城市!便捷的交通必将深刻影响到襄阳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于襄阳融入区域发展、激活城市发展原动力具有非凡意义!
2013年至今,7年建设,东津新区从天堑变通途;从老旧桥梁、乡间马路,到如今环线贯通、高铁出行。每一条路、每一座桥,都是新区蜕变的脚步,从这里出发,可以抵达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交通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襄阳未来的城市中心--东津新区,正在用完善的交通规划,打破内陆城市的发展局限,真正实现走出去,引进来,一步步铺垫着新区的崛起之道。
编辑者:榆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