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房产中介为了抢单,会提前找好假客户、编好剧本、想好台词,通过“演戏”的手法哄抬竞争对手旗下房源的房价,进而卖出自己旗下的房产。
“有的房产中介太不可信了!”12月4日下午一点,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一家肯德基,卢先生刚一落座,便感慨道。
这天,北京刮着四五级的大风,北京市民卢先生顶风来到约定地点,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其最近的售房“遭遇”。
其实在见法治周末记者之前,卢先生已经将其经历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房地产中介公司之间尔虞我诈,存在恶性竞争。一家中介公司挖空心思,假扮买房人,哄抬房价,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另一家中介公司的客户资源,卖出自己控制的房子。”
卢先生甚至在朋友圈提到,“中介卖房期间有剧本、台词、多位演员,其演技不逊明星大腕”。
从事房产中介工作十余年的李俊(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先有9月30日央行房贷新政的出台,紧接着央行在11月22日又发布了降息消息,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在这严寒隆冬季节逐渐回暖。随着新一轮的成交量上升,有些电商趁势而入,也想分得一杯羹。一时间,房产经纪行业外有电商‘侵犯’,内有同行竞争,日子越发难过。迫于生存压力,中介公司会想方设法来创收,从而也纵容了一些营销乱象的存在。”
“演戏”卖房
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卢先生想在学校附近买一套学区房。因为学区房十分紧俏,价格又高,所以卢先生关注了很长时间,才等到一个价格比较合理的二手房。但卢先生手里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就想把现住的房子尽快卖掉。
于是卢先生不久前在家附近找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A,登记了出售房屋的信息,所有“故事”自此开始。
很快,A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带着买房人张华(化名)来看房。
“房子位置不错,装修也不错,并且还带有车位,就是价位有点高,我回去再考虑考虑。”看了十多分钟后,张华谨慎地说。
张华走后,卢先生和太太说:“是不是我们的房子定价太高了?”
正当卢先生和太太商量要不要把房价降一些的时候,另一家中介公司B(该公司有一套类似房源)的工作人员王明(化名)给卢先生打来了电话:“大哥,我这边有一客户要去看看房子,您在家吗?”
“在家,来吧!”卢先生爽快地答应。
据卢先生介绍,张华看过他家的房子之后,又去B中介公司看房,由于B中介公司的房源不带车位且报价又高,于是张华就把卢先生的房源信息告诉了B中介公司,希望他们能说服房主降价。
“我这两天有点感冒,就不取下口罩了。”进门后,王明带来的一位女性客户进门就开口道。
“现在回头一想,该女士这么做可能就是为了不让我看清其面容。”卢先生说。
“您这房子我非常满意,能降价不?”匆匆看了大约两分钟,该女士激动地说。
“可以商量。”卢先生淡淡地回。
之前,A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向卢先生讲述过其中的秘密——特别想卖房,也要装作不着急;对买房人给出的价格特别满意,也要装作给价太低的样子。
刚走一会,王明便给卢先生打来电话:“大哥,这位大姐非常喜欢您的房子,不过,这几天她老公在外出差,等回来就可以把钱给您,麻烦您稍等几天。”
接下来,每天王明都会带着客户来看房。
而且每次匆匆看过之后,客户都表示对此房非常满意,有的甚至还报出比定价还高的价格,但均以各种理由让卢先生再等几天。
“你看这么多客户都非常喜欢您的房子,你这房子千万不要降价卖给别人,这个价钱绝对可以卖出去,我一定尽快让客户付款。”王明通常会这么告诉卢先生。
在这种气氛的“感召”下,卢先生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并暗暗决定不再降价卖房。
与此同时,A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在持续带客户来看房,只要客户还价,卢先生均一口回绝,同时也在心里嘀咕:“那么多出高价位的客户等着我,我为什么要降价卖呢?”
“谁也没想到,这一嘀咕让我的房子至今尚未卖出。”言语中,卢先生透着些许悔意。
在王明集中带客户去卢先生家看房之后的几天,王明和那些所谓的对房子动心的客户就没有任何信息了。卢先生决定给王明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可是王明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卢先生心里有点不太踏实,就给A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并告知了王明带客户看房的情况。
听完卢先生的讲述,A公司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大哥,别等了,您被他们骗了,那些来看房的客户保准都是假的。”
后来,卢先生得知,先前A公司带来的看房客户张华,已经以低于卢先生的报价购买了在B中介公司挂牌的一套房子,且该房子的格局跟卢先生的房子类似。
“看他们的表演,配合得如此默契,根本看不出是在演戏。”卢先生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还很是“佩服”。
编辑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