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汉江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是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江与襄阳,在悠悠万世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史上相得益彰。这里,有着众多历史遗存,且不说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和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隐居地――水镜庄,也不说亚洲最宽的襄阳护城河和有“华夏第一城池”美誉的襄阳古城,单说至今依然拱卫襄阳安全的大型水利工程――老龙堤。
老龙堤的“前世渊源”
老龙堤位于襄阳古城西,汉水右岸,西起万山东麓,东至襄阳夫人城下,古号称“十里长堤”。遥望老龙堤,逶迤蜿蜒,仿佛一苍龙横亘汉江与襄阳城之间,忠诚地守护着襄阳古城;俯瞰老龙堤,犹似矫龙戏汉水,闪展腾挪,与现今跨越式发展的襄阳相得益彰;近观老龙堤,岸绿水清,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老龙堤历史悠久,始建于哪朝哪代,至今已无从考证。最早的说法,是大禹当年治水的时候帮助修筑的,这样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襄阳府堤考略》:“考襄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这是有史可考证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襄阳老龙堤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距今也有3600多年。
老龙堤原为土堤,抗洪能力很低,守襄阳的官员莫不以堤为要务。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巡道陈绍儒、守道雷贺作东西两堤,西堤就是老龙堤,襄阳夫人城以东是东堤。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巡道徐学漠增筑老龙堤。
到了清代,老龙堤得以更大规模整修加固。据乾隆《襄阳府志》卷十五“水利”条记载:“本朝命分守安襄郧道(省和府州之间的地方机构,驻襄阳)兼理水利,督同知岁一查修。本堤自万山起,至旧旺嘴、孔家埠口、宋家嘴、卧铁牛、碎石嘴、老龙庙、岘洼池、普陀庵、站铁牛、头工嘴、龙窝、二工嘴、大沙窝、禹王庙、观音堂、黑龙庙、牌路巷、丁家嘴、长坡埠口、象鼻嘴、大马头、铁桩、大北门、寡妇堤、二花楼,至长门外水角门、杨泗庙,计甃(意“砌,垒”)石堤一千八百五十四丈,长十里三分。“光绪《襄阳府志》“老龙堤图”也有类似的文字:“堤自万山起,至闸口杨泗庙止,通计四十号。每号五十丈,合堤二千丈有零。为里十里三分,俱官堤而无民堤。”
老龙堤的“千古佳话”
襄阳老龙堤是历代文人墨客唱合之地,并以大堤为题材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在南朝时期就有咏赞襄阳老龙堤的诗句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箸作的女文学家鲍令晖的《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堤上行》曰:“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春堤、酒舍、旗亭、楼台、大艑,展示了当年襄阳老龙堤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大堤古时的气势与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许多诗人吟咏过老龙堤,留下精妙的佳句,可与杭州西湖争辉。襄阳离诗仙李白老家安陆并不远,生性浪漫的大诗人自然对风景优美、繁华兴盛的襄阳情有独钟,曾多次到襄阳,写下了《襄阳歌》、《襄阳曲》等十数首诗歌。“汉江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这是他描写襄阳老龙堤的《大堤曲》,阳春三月,汉江之畔,花团锦簇,怎么不让人魂牵梦绕!
老龙堤“今生贡献”
老龙堤,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防洪作用,是襄阳古城重要的防洪屏障。
1935年7月遭受了自明万历十年(1582年)以来的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7月7日汉江襄阳段水位最高达71.71米,汉江襄阳洪峰流量达53000立方米/秒,导致老龙堤2处决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老龙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高培厚,使堤顶达到73--74米,堤顶宽度达到6--8米,1964年10月的一次洪峰,汉江襄阳段水位最高达虽达到69.92米,但是老龙堤安然无恙。
2003年6月16日开工建设、历时5年全部完成的襄阳城市防洪工程,对汉江右岸万山-夫人城老龙堤段全面进行了堤防整险加固,全线堤防实施抛石护脚、堤身加高培厚处理,配套建设堤防明口、水位观测、堤身沉降观测、堤身浸润线观测等管护设施,高标准修筑了防汛公路。城市防洪工程老龙堤段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襄阳市区汉江老龙堤段部分堤防崩岸严重、堤顶高程不够、险工险段多隐患的问题,将襄阳城区汉江干堤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建成后的襄阳城市防洪工程老龙堤段,2011年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受上游来水增大的影响,2011年9月不断加大下泄流量,最大出库总泄量达到13100立方米每秒,汉江襄阳站9月15日15时最高水位达66.34米,超设防水位0.84米。据悉,这也是汉江襄阳老龙堤段堤防这几年首次出现的险情。
为了体现襄阳老龙堤文化,城市防洪工程在老龙堤段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诸多文化元素,做到防洪工程与城市的美化、净化、绿化有机结合,建成的防洪工程已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人民休闲、观光、锻炼的好去处。在老龙堤内侧堤岸绿化上,运用朦胧幻化技法,设计一条条富有韵律、动感十足的长龙;从历代题咏老龙堤诗歌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制作成石刻景观,美化老龙堤,彰显和提升老龙堤的文化魅力;选取老龙庙屋檐的造型,通过抽象整合运用到植物造景,使老龙堤周围环境与古建筑完美地融会到一起;重修老龙堤铁佛寺码头,展示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区位优势。
襄阳老龙堤建设与“四个襄阳”建设息息相关,打造绿色大堤、文化大堤,使老龙堤建设与襄阳的文化繁荣、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市民的幸福指数提升相结合,使襄阳大堤这一水利工程在襄阳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老龙堤不但是襄阳人民重要的休闲和健身场所,更是绿色襄阳的森林长廊,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之地。
编辑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