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汉水奔涌处 发展正当时——襄阳加快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25-08-26 16:58
37

汉江东去,涛澜汹涌
卷起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万千气象


1756199128480209.jpg

△8月13日拍摄的襄阳古城一角。 安富斌 摄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考察湖北,明确了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襄阳是国家明确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有责任、有能力在湖北支点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既是对襄阳过去发展的肯定,也是对襄阳未来发展的期待。


时代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襄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务本务实、真抓实干,加快发展能级、发展质效、发展后劲、发展支撑整体提升,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两资三能,激活发展澎湃动能


7月9日,总投资200亿元的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这是襄阳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更是深入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为打通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推动保康与谷城探索“资源地+生产地”协作新模式,以100天推动项目开工落地的超强执行力,彰显出襄阳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坚强决心。


回望今年2月,襄阳以“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号召全市上下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即抓牢立项争资、抓实招商引资,挖潜提效、达产释能,创新引领、技改提能,畅通循环、强链聚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闻令而动,只争朝夕!广大党员干部亮目标、立军令、齐出征,在祖国的天南海北镌刻奋斗足迹。


立项争资,硕果累累——


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持续强化项目谋划申报,1—7月争取竞争性政策资金155.4亿元。


招商引资,佳报频传——


全面开展资源招商、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乡情招商,上半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7个,总投资2684亿元。


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促投资有效,存量活力持续激发——


对8000余家“四上”企业开展全覆盖调研服务,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实际困难2054个。推动207家企业进行数智化改造,新增智能工厂84家。与33家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培育协议,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


1—7月,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4%。


创新之火点燃发展引擎——


1—7月,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0家,隆中实验室3项成果入选湖北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精准响应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110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4亿元。创新“政聘企用”等引才模式,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54个。


繁荣市场激发消费活力——


投入2.6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新能源汽车类、节能家用电器类等消费超34亿元。古隆中、华侨城等景区游客大幅增长,《梦想中国 音乐盛典》、邓紫棋巡演襄阳站等演唱会吸引全国歌迷纷至沓来。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7%、16.4%。



三区协同,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5月23日,得偿所愿的喜悦之情萦绕在襄阳人心头,襄阳成功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襄阳以城市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一座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风雅韵的千年古城,在汉江之滨拔节生长。


区域性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有活力、有吸引力的魅力之城。


襄阳统筹中心城区空间、政策、产业、功能,推进新城区、古城区和旧城区协同发展,城市能级加速提升。


古城保护与利用坚定有力——


稳步实施古城墙保护修缮联通工程,有序推进昭明台风貌保护修复、“铁打襄阳”文化展示区等历史文化活化利用项目,古城内3所学校外迁项目开工建设。


东津城市新中心加快建设——


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海昌海洋馆投入使用,汉广大道等重点路段及管网建设全面完成,襄阳五中初级中学、邻里中心、东津十字街、汉江PARK等项目加快推进。


中心城区提档升级——


完成197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智慧停车“一张网”建设,组织编制“视线通廊”规划,新增绿地面积153万平方米,鱼梁洲环岛公园获评“荆楚十佳城市客厅”。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抓手。通过内引外联、双向开放,襄阳一步步融入国家战略、走向世界舞台。


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小河港多式联运物流园与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同步开工,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南港北铁”交通枢纽格局加快形成。


物流体系不断完善——


玉湖冷链交易中心、中国邮政襄阳邮件处理中心、唐白河港区刘集武坡作业区、传化公路港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物流综合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外贸活力不断释放——


充分发挥高新区、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四区”叠加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业态。1—7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33.2亿元,同比增长7.3%。


生态宜居、绿色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本色。


襄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转型蹄疾步稳。1—7月,全市优良天数比例7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4%,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



四项行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片麦田,一间田间小屋,一杯馥郁咖啡,带来一段恬静舒适的美好时光。


近段时间,位于襄城卧龙镇屠巷村的“麦田咖啡馆”火了!每到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去村里喝咖啡、欣赏田园风光,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新产业新业态,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襄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优化乡村功能布局,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实施“三个一千”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长藤结瓜”现代水利体系。高标准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襄阳牛肉面”等农产品品牌持续出圈出彩。1—7月,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5.2亿元,同比增长6.1%。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枣阳市实现赛迪百强县市榜单“七连升”,居第73位,谷城县再生资源、老河口市循环经济、枣阳市新能源新材料、襄州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智能运维等4个县域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示范引领,开拓发展空间。堰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勇立潮头。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县余村村在全国发起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的倡议,堰河村率先签订合作协议,携手为中国乡村联动发展搭建优质平台。


“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就不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余村举办的“两山”路上话共富分享活动上,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的话语掷地有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铁打襄阳”精神

强化拼抢意识,激扬争先斗志

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向着“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

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编辑者:admi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