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已经满月。一时间,租购同权成为无数怀揣住有所居梦想的中国人谈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国内住宅市场一直行进在“重售轻租”的轨道上。租房市场不规范、房源远低于需求、租屋质量整体不高,承租人选择本就有限,同时,黑中介频频现身,房主和租户都处于信息和交易不对称的弱势。而房子上附加的各种发展权利,更令很多本意坚持租房者被迫买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经成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各方共识。从理论上说,买房不是刚需,居住才是刚需。但为何“宁买房不租房”会成为很多人的逻辑?这说到底还是权利的逻辑:人们不仅在买“产”,也在买“权”。对物权之上的受教育权、养老保障、医疗等权利的需求,有时比居住本身还强烈。
很多国家都经过类似的发展阶段。不断走高的房价和不断升高的空置率,本质上是市场快速发展的产物。但作为最大的民生关切,尽管经适房、公租房、廉租房政策在各地稳步推行,公众对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期待并没有减弱。缓解租房之痛,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购房需求,更可给人民发展带去更多可能性。
对于改革者来说,提升民众获得感,是最大的目的。民众发展阶段不同,获得感也是复杂的,要想取得最大公约数,还需要把政策细节放置在具体的执行情境中仔细审视,不能少了事前的细致模拟和计量,也不能少了事后的精准执行。
租购同权其实是一次分蛋糕的改革,如果优质资源的蛋糕尺寸不做大,权利就会被稀释,涨价的浪潮就在所难免。这反过来可能影响到租房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推出共有产权住房还是推行租购同权,保障权利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做大房屋以外的公共产品。
编辑者:九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