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魅力襄阳》杂志主编马军应邀来到襄阳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百余名“齐悦读”读书会书友分享主题演讲——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什么是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前年,河南女教师因“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辞职信引发全国网友关注。可是,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风景就一定在远方?我们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襄阳,真正的了解和熟悉吗?
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山魂水魄,风光旖旎。山、水、城三者完美的统一,造就了襄阳独特的城市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山、水、城,都有什么样的自然特点和文化特征,彼此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名片似的旅游景点之外,又有那些风光优美而文化丰富又可供游览的地方,我们如何去培养一双在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马军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一为书友们娓娓到来。
演讲人马军,网名“西风瘦马”,系《魅力襄阳》杂志主编,我市著名民间文保团体——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秘书长,同时还是我市资深摄影人和资深背包客。曾徒步翻越秦岭主峰太白山,穿越神龙架,行走三峡。2009年摩行川西。2010年摩行川藏线和青藏线。作为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对襄阳历史文化也素有研究,考察足迹遍及襄阳城市的角角落落及荆山区域的多数乡镇。摄影、游记作品及考察成果多从独特角度抒发对家乡山水和文化的感受和挚爱。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于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马老师从汪国真的诗歌中“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诗句引入主题,从拾穗者团队成员李俊勇制作的幻灯《城墙之爱》切题,首先引领大家全方位领略自以为非常熟悉的襄阳古城墙的各个方面的视觉特点和文化符号,以此反驳汪国真的观点,启发与会者对耳熟能详的城市符号的全面认知。
马军认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也有我们到不了了边界,总有我们视野里的盲点。尤其是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扩大,既在毁灭,又在创造。城市角色的性格和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古与今的结合,新与旧的杂糅,使得自己的城市总有自己不知道的“另一面”。既然有这层新鲜感存在,遵循“陌生即风景的”的法则,不去没有去过的城市旅行,反而专门游览所居住的城市,未尝不是一种“新旅行”。
接着,马军又从因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被心理学界定义的苏东坡社会心理效应入手,解析大众在旅行活动中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感知迟钝的现象,归纳出“无意识认知”、“ 片面性认知”、“ 不屑型认知”的三种类型,提出破解这三种类型的方法,即“向内寻求”、“向感受寻求”、“向意义寻求”。以孟浩然、欧阳修、苏轼、张岱、沈复等人微例证,总结古人在自己城市旅行的感知类型,引导大家在探索外地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多形式的通晓、品读襄阳这座风光优美、文化灿烂的魅力古城。
对襄阳城“山”、“水”、“城”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军以色彩学中的“三原色”来分别对应襄阳山、水、城。由三原色相混合而产生的间色并由此而形成的循环色环为襄阳山水城综合文化。使得听众对城市文档 理解一下子简洁明了。接着,马军分别以“以城区旅游为龙头,向周边历史元素辐射”、“以代表景点为核心,向外拓展非景点区域探求”、“以视觉客观感为中心,向内提升丰富审美内涵”、“以城市发展为纽带,欣赏不同街区、景观、遗迹”等方面,阐述了在自己城市旅行的具体角度。
在演讲中,马军从城市旅行开始,分别讲述了襄阳城,岘山、鹿门山、隆中山、汉水等可资游览的地方,从地理区位、人物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录、诗词歌赋等方面,紧密联系相对应的文化点和风光带,侃侃而谈,以小带大,以点带面。
讲解襄阳城时,马军以突出襄阳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融合两个方面的特点,选取襄阳城墙、陈老巷、抚州会馆、仲宣楼等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点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特征。在讲述岘山时,马军以岘首、中岘、上岘的卫星平面图切入,阐述了岘山的文化本源以及深远的影响。在讲述汉水时,马军摒弃了常规化的思路,只选取了与市民联系最紧的河堤,通过对樊城码头“民不能忘”石匾背后的故事,以及襄城老龙堤的民间传说和大堤浓郁的诗意、以及汉江解佩浪漫故事等方面,给大家讲述一个与日常视野下不一样的襄阳汉江。
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马军也以现代化的视野,提出了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城市商圈旅行、城市园林旅行、特色商品和特色餐饮旅行、城市博物馆和展览馆旅行等观点。
演讲中,马军特别举出当下网络时代,我市的部分媒体、民间网站和民间团体,自觉承担起组织读者和网名开展“城墙游”、“历史老街区游”、“岘山文化游”、“襄水(檀溪)寻源游”、“新农村游”等自地旅行活动,为向市民普及城市文化,引导读者和网民知襄阳爱襄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军特别指出,在这些民间自发的在自己的成立里旅行的活动中,我市著名学者专家如魏平柱、陈家驹、李治和、方莉等也主动加人到活动中,以自己丰厚的学识为参与活动者提供专业知识上的导赏作用,这是当下市民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活动的一大亮点。
马军最后总结道: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是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探寻,是对城市美感的视觉提升,他既是向往的行为拓展,更是向内的精神自省。
马军说,自觉,是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的前提条件,而觉他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我们在这种自觉和觉他的活动相互作用中,完成对时间的利用,对知识的补充,对人家关系和谐的润滑,对精神层级的重新构建。
演讲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三山二城一水——襄阳城市山水城一体化的特点,在与会者的心中,随着马军的讲述,一一明晰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活动结束后,听众表示,通过这次读书分享会,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更加了解了,对旅行的观念也跟过去不一样了,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从发现身边的独特的美开始,培养独特的审美感受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能认识世界的前提。
编辑者:阿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