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一直是襄阳的商业重镇,在历史上樊城一桥周边范围内的老街巷、老会馆、老码头十分繁华,随着时代的变迁,繁华不再,但是这些遗迹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了,恰逢两改两迁的机遇,旧时的老樊城面貌焕然一新,而这些历史建筑和它们承载的城市记忆将何去何从,我们这代人将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陈老巷的记忆和新生
初遇陈老巷是在一个立冬后的早日,在热热闹闹的城市工地后,陈老巷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与周围的高楼林立的景象似乎格格不入,而进入巷子里面才发现这个城市的古老记忆。这里的石板路、马头墙、古砖房、老艺人等散发着一种时间的味道。
陈老巷的房门
陈老巷的石板路,斑驳而平坦,方方正正的大石板,大小不一,但是铺就成路的时候,显得也很和谐。青色的石板路和古时候刻石碑用的普通石材一样,那种在当时很寻常的石材,遇到两种命运,最后却殊途同归,成为碑的,和文字一起,深深浅浅地记录着一些人和事;而成为石板路的,被时光里的脚步、自行车、甚至那撒欢鹏跑的狗和猫摩擦的光亮,岁月使它不断消损,但它也记录着老城区的悠悠岁月。这样的青石板路,肯定是不少老樊城人记忆里儿时的路,三五发小朋友趴在地上聚精会神打弹珠时,你稚嫩的小手就抚摸着它;在夏天暴雨来临前夕,迎着风看着手中的风车呼呼作响,你的脚步正欢乐地敲打着它;大一点后,父亲送你上学时,在自行车后面的你看着那弯弯的脊背,低头一瞬间,那青石板也看着你;最后,在那巷子口石板路的尽头,你和父母挥手作别,踏上出门闯荡的征程,转身时或笑或哭,而背后的青石板迎着金黄色阳光披上一层彩装为少年践行。
斑驳的石板路
收住遐想,置身在陈老巷里,遥看这些现代建筑有一种时空的穿梭感,眼前这些斑驳的山墙和剥落了红漆的房门,为过客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进入巷子深处却发现别有洞天,原来除了部分已经离开的人们,这里还有大量居民在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乐趣和节奏。
老巷子生活气息浓厚
坐在巷子里三五成群的老人们,脸上的皱纹被早上的阳光映照地灿烂;围在小桌旁,一起打牌的中年人,也享受着自己的小小乐趣;推着婴儿车的中年妇女,看着新生命也是满脸笑容。据了解,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包括陈老巷街道两旁地区、抚州会馆和小瓷器街,共有居民约140户、原居民近30户,原来生活的气息在这里很是浓厚。
图为小瓷器街
新生命是惹人喜爱的,这里不仅有坚守的热爱生活的人,而且新的业态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据陈老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政府的保护下,咖啡厅、书画斋、广告公司在这里不断涌现,很多人把目光投向这里,老旧的街巷迎来新的发展。社区负责人表示,目前陈老巷以保护为主,引进的业态也是以文化项目为主,有文化内涵的可以进来,没有文化的坚决不让入驻。而且市里面关于陈老巷保护性的规划正在评审中,陈老巷的遗迹将会保存下去。
装裱书画的老艺人
二,新项目继承历史、心怀未来
所幸,陈老巷历史街区得到新的发展,不至于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同样的以襄阳九街十八巷、襄阳新天地、襄阳新天地为代表的政府两改两迁项目,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城市遗迹,保护了城市历史文化。
襄阳天下内正在建设的清真寺
樊城江边顺着汉水的流向,由西向东,首先走向我们的是襄阳天下,写字楼和商业部分造型奇特,很具现代特点,项目完全建成后,还是很漂亮的,对城市景观的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穿过林立的高楼,走进项目内部,一座很有伊斯兰特点的清真寺,就在眼前,虽然还在建设中,但是可以看出规模不小,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既有阿拉伯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特点。项目工作人员说,原来这里就有一座清真寺,现在我们项目开发,就还他们一座新的清真寺。对文化的尊重还提现在对生态文明的保护,项目内部有一颗上百年的大楸树,在开建之初,很多原住民都表示对这棵树有感情了,儿时这棵树就矗立在这儿,它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新天地经过慎重考虑后,花费数百万元,在保证项目正常施工的同时,完整的保留了这棵大楸树,如今它依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已经与项目的景观完美融合了。
黄州会馆内的大戏台
顺着汉水,向下走,新天地映入眼前,项目内遗存的古迹要数黄州会馆最负盛名。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在项目开发过程,对黄州会馆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目前正在当作营销中心使用,偶尔做做小活动,远期来看,会交还给政府,作为一个文化景点。从外面看,黄州会馆的青砖高墙和直插天际的马头墙,仍然默默地诉说着属于旧时黄帮商人和樊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走进黄州会馆内部,它三进院落的结构一目了然,第一进有铁叶大门,中间为通道,两边为厢房,上层原有戏楼,现在这个戏楼经过修缮仍然古色古香,悠悠地透着一丝神秘,看着那高高戏台,似乎能听出锣鼓声和那远古的调子。第二进为正殿,四柱三间。第三进是后殿,其结构与正殿相同。目前里面已经是一个展厅,放着很多樊城的老照片,从晚清到民国、再到解放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能为游人和市民了解樊城会馆文化提供直观的历史材料。黄州会馆以及财神庙巷代表着往日樊城商业的繁华,如今新天地财神巷则续写着城市商业发展的新篇章,这是商脉的传承。
2000年时的樊城桥头
说到延续,九街十八巷项目无疑为樊城商贸文化、码头文化、会馆文化交织的典型。根据资料显示老樊城的九街十八巷为前街、后街、十字街、教门街、大同街、瓷器街、铁匠街、丰乐街、机坊街,林家巷、左家巷、陈老巷等,这些曾经众横交错、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的老街巷,如今已经成为了承载历史的符号,折射的是老樊城商业过去的辉煌。如今,九街十八巷项目“站在历史老街的肩膀之上”,不仅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同时心怀未来,助力城市改造,提升人居水平、促进城市旧貌换新颜。项目本身在规划建设时,就注意对老街巷、老会馆、老码头等文化的传承,建设中的沿江分布的仿古式建筑,遵循鄂西北传统建筑风格,力求融入襄阳本地历史。项目还聘请文物、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内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材料的保存以及二次利用进行技术指导,对部分遗迹进行整体搬迁,最大限度保存古建筑的原貌。
现在的九街十八巷
而如今,第八届诸葛亮旅游文化节在襄阳举办,期间有民间文化表演,在查看这个巡演路线时,沿江大道,炮铺街这些名字赫然在列,在政府重视文化传承的理念下,经过各个项目的建设,樊城江边有了雨后春笋似的高楼大厦,新天地,襄阳天下、九街十八巷不断完善着我们的城市天际线,沿江区域面貌焕然一新,都市襄阳繁华可期;而我们记忆中的那些老房子、老巷子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在我们年老时,可以指着它们,自豪地对孩子们说,看这就是你爷爷小时候玩的地方,传承就在这样的谈笑中完成。
编辑者:橙子
分享到: